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胡如南:峥嵘岁月驰骋电镀行业——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如南教授
2016-03-11 10:35:39 作者:王妮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胡如南教授来自江苏省江阴市的百年名校——南菁中学,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光绪八年创办的“南菁书院”,当时,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


      在过去的百余年间,南菁中学英才辈出,他们中有以“中国机器人之父”

      蒋新松为代表的7 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有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著名作家汪曾祺……胡如南教授及其夫人杜丽冰教授都是来自这座百年名校。

    回忆起年少就读南菁中学的日子,胡如南教授说:“1951 年,我在南菁中学读高中,我高中的老师大多是大学教授,他们本身就有渊博的知识,言传身教中,不仅培养了我用宽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更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些新的方法。老师身上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从高中时代我就立志做一名有学问的人,勤奋学习虚心请教并坚持不懈,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前夕还没有参加高考,就被北航招生作为内定参加统考。那个年代,没有人知道北航,没有人知道北航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学校。而我就这样经统考后稀里糊涂地来到了北航读书。”

    年少懵懂进北航

      1954 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的第二个年头,年仅18 岁的胡如南来到了北京。当时的北航只有两个系四个专业,两个系分别是飞机系和发动机系,四个专业分别是飞机设计、飞机工业、发动机设计、发动机专业。一个大班有五、六个小班,每个班有30 人左右。胡如南教授回忆说:“当时没有高楼大厦,条件非常艰苦,北航的周围都是坟地,校园里经常能看到野兔子出没,有时候上课也是在工棚里,日子很苦,一个脸盆、一个箱子就是我所有的家当。”

    尽管如此,但胡老师认为他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多次参加北京市篮球比赛,曾获得过北京市高校比赛的第二名,因此成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

    胡如南教授在北航学习的专业是飞机工艺,这个专业学制为5 年,原本要在1959 年毕业,但是在1958 年,国家教育也开始大跃进,纷纷成立新的专业,北京航空学院也由原来的四个专业扩展到了十个,并且参考莫斯科航空学院的专业设置,成立金属腐蚀与防护系,新的专业成立,需要一批师资来支撑,还有一年就要毕业的他在1958 年底开始做毕业设计,经组织挑选留校工作,1959 年他就拿着自己的行李从学生宿舍搬到了教师宿舍,身份也由学生变成了航空材料腐蚀防护专业的一名老师。

    胡如南教授回忆道:“北航的航空材料系‘腐蚀与防护专业’最初的代号为103 教研室,在国内非常有名。该教研室的人员由3 个搞化学的老师加上4 个学习飞机工艺的人组成,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成立的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教研室。腐蚀与防护是一个大学科,尽管领域不同,但其基本规律和原理一致,当时在北航设立腐蚀防护专业,侧重的是航空材料腐蚀防护的研究,包括材料的高温腐蚀与防护及常温的腐蚀与防护。

    重点研究材料是铝、镁、钛和耐高温的材料。比如说,人造卫星需要进行高温防护,如果不对其进行防护,卫星返回后,外面的温度有几千度,返回舱里的驾驶员无法承受;飞机发动机叶片需要高温防护,如果不对热端部件进行高温腐蚀防护,飞机的叶片就会失效瘫痪。”

    提起当年从飞机工艺毕业却进入腐蚀防护行业的峥嵘岁月,胡如南教授津津乐道,他说:“金属腐蚀侧重于理论研究,防护则要侧重于应用,包括常温防护、高温防护和多种表面处理工程的电镀、转化膜及低高温涂层。我当时主要研究的是表面处理工艺。”

    而50 年代的中国,电镀行业还在依靠学习苏联知识处于摸索发展中的阶段。金属防护与腐蚀作为北航新成立的一个专业,国内的知识相对匮乏,胡如南教授当时又是怎样传道授业的呢?胡如南教授言道:“刚开始我也是对很多专业知识搞不懂,以自学为主,很多电镀方面的知识都是毕业以后边工作边学习,当时苏联的库德略夫采夫编写的《电镀原理》一书及苏联专家的讲课给我很大的帮助。”

    有了初步的理论做基点,如何让理论融入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电镀学知识,如何寻找出适合中国航空材料防腐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每年利用暑假的时间,胡如南教授都会带学生到航空厂进行实习,他们一边劳动一边着手解决飞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然后暑假结束后,再把问题及解决方案收集整理应用于教学。

    就这样机缘巧合胡如南教授一头扎进了电镀行业,又是这样不辞劳苦天南海北,穿梭于各航空厂驰骋于电镀王国。

    从1959 年的北航金属防护与腐蚀教研室副主任, 到1981 年的副教授, 到1990 年北航材料科学工程系主任,再到1991 年的教授,胡如南教授桃李满天下,并且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如今许多学生也成为行业里的精英,比如国内表面工程的著名教授李金桂、朱立群、何业东及安成强等都是他的弟子,至今他们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96 年胡如南教授退休后,但他依然在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及北京电镀学会忙碌着,继续为推动电镀行业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亦促进中国从电镀大国向电镀强国迈进贡献自己的余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毕业的前一年,胡如南教授赶上了那个激荡的大时代,但是在那个激荡的年代仍有一些日子是星光闪耀,甚至是万众瞩目的。

    1958 年是大跃进之年,当时的北航没有“大炼钢铁”,而是结合航空航天特色, 组织师生设计、试验和制造 “北京一 号”“北京二号”等飞机、火箭、导弹和无人机等型号。胡如南教授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其他师生一起参与了制造“北京一号”,他们敢想敢干大干100天后,成功地制造出了“北京一号”。

    1958 年9 月24 日试飞成功后,当时《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社论:“‘北京1 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现在“北京一号”静静地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物馆里,回想起那段勇于创新的日子,胡如南教授百感交集:“‘北京一号’能在100 天内试制成功,我有幸参加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尽管只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也足以自豪一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自豪。 ”

    一本经典的问世在胡如南教授的书桌上整齐地码放着两大摞书,在这些码放整齐的书籍中,《电镀手册》格外显眼。提起《电镀手册》这本电镀行业里的百科全书,胡如南教授更是自豪。因为这本书从1976年到现在已经再版4 次,发行量达到了18 万册,成为电镀行业里的经典著作,也是从事电镀行业的入门手册。

    胡如南教授回忆说,当时中国有六个机械工业部参加编辑出版这本手册,一机部负责机械,三机部负责航空工业,四机部负责电子工业,五机部负责兵器枪炮工业,六机部负责造船工业,七机部负责航天工业。《电镀手册》的出版是六个机械工业部联合起来,集中全国的力量,参编有100 多人,1976 年地震期间有30 多名专家集中在北航招待所夜以继日地进行统编。胡如南教授是编写组的主编之一,他负责航空部分的撰写。

    回忆过往,胡如南说:“编写人员没有一个人要报酬,都是在无私奉献,把自己的经验和科研成果无私地集结成册。

    编写期间,他们遇到了大地震,但是他们仍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就想出版一本行业的经典之作。尽管这本手册的出版并没有记载这100 多人任何一个名字,只是留下了‘电镀手册编写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胡如南教授是中国电镀行业发展的第一代人,他和他同时代的人以包容、厚德、良善、敢于发愿又脚踏实地的探路者精神,成为今天电镀行业发展的铺路石。

  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发展
 
       1982 年,胡如南、张允诚等开始筹备创立北京电镀学会,学会成立后,胡如南教授更加忙碌,他要教学搞科研,他还担任学会的秘书长。由于他出色的工作,1983 年他被选为北京市科协委员。采访中,胡如南教授认为,电镀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中国是一个电镀大国,但不是电镀强国。在电镀行业里,许多先进的技术还是来自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添加剂多是来自美国或德国,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电镀民族企业的发展迫在眉睫。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传统制造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镀工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特别是在新环保法的实施下,如何节能又能做到提质增效,这是目前所有电镀企业需要迈过的一道坎。好在现在全国各个省市都在建立电镀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概全国约有100 多家示范园区,每个园区占地500亩到几千亩不等,这便于集中进行污水处理,防止金属污染,同时也可以实现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生产,推进电镀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电镀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中国表面工程的发展举世瞩目,国际表面精饰联盟决定第19 届世界表面精饰大会于2016 年的9 月20 日至22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世界表面精饰届的一次盛会,胡如南作为会议的顾问,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