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及重大装备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却长期遭受材料腐蚀问题的威胁。
腐蚀防护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建议将我国基础设施和重大装备腐蚀防护安全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腐蚀防护安全体系。
1) 尽快着手编制基础设施及重大装备腐蚀防护指导意见和规划,将腐蚀防护安全问题纳入国家战略。
尽快起草我国基础设施及重大装备腐蚀防护安全指导意见,组织制定我国基础设施及重大装备腐蚀防护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加大腐蚀防护领域的投入和监管,使腐蚀防护成为社会共识,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和重大装备的腐蚀安全走上安全防护新轨道。
2) 加大腐蚀防护技术研究,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我国腐蚀防护技术创新发展。
围绕我国基础设施和装备腐蚀防护重大科技问题及重大工程需求,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用5~10年时间,在腐蚀规律、耐蚀机制、腐蚀专用设备、大尺度腐蚀模拟、腐蚀大数据、长效腐蚀防护技术、腐蚀安全监检测技术、腐蚀防护新材料技术、腐蚀安全管理等方面充分认知腐蚀破坏规律,突破腐蚀防护安全领域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专用防护技术,推动各行业设施和装备的腐蚀安全进步。
3) 尽快建立健全腐蚀防护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腐蚀防护法律法规及相关腐蚀防护安全标准体系,强化腐蚀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促使企事业单位在工程设计、选材、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阶段,采取针对性腐蚀防护安全标准。引导企事业单位统筹、长远地进行腐蚀安全管控,将设施和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役安全性、全寿命成本控制纳入具体设施设备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腐蚀安全敏感行业强制执行。
4) 加大先进腐蚀防护技术的融合、示范、推广和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腐蚀防护领域已建立了一批研究和应用开发队伍,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技术。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腐蚀防护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应围绕我国基础设施和重大装备建设发展,推动先进腐蚀防护安全技术在新建和在役设施装备上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推动“中国制造”由量向质的跨越。提高我国腐蚀防护行业国际化水平,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走出去”计划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创新、绿色、高效、协调、共享发展做贡献。
5) 加强腐蚀防护管理,设立国家腐蚀成本调查与防护战略研究常设机构。
腐蚀防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议成立我国腐蚀调查和防护战略研究常设机构,定期监测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的腐蚀状况和腐蚀成本,发布我国腐蚀状况和腐蚀成本数据,加快腐蚀安全信息技术流通和产学研转化速度。督促各企业或法人对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实施全寿命周期腐蚀控制管理,建立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腐蚀状况及腐蚀管控情况定期汇报制度,保证重大设施的安全平稳运行。
6) 加强教育和科普宣传,设立“全国腐蚀防护安全日”,提高全民腐蚀防护意识。
本次腐蚀调查结果表明,各行业开展腐蚀防护工作的最大困难是腐蚀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腐蚀防护安全国家战略除了需要在先进腐蚀防护技术研究、腐蚀安全法规和腐蚀安全管理上加大力度外,更需要在腐蚀教育与科普等方面大力开展工作。应加强我国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腐蚀防护学科的教学力度,为各行业腐蚀防护第一线输送专业人才。设立“全国腐蚀防护安全日”,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社会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丰富加强普通民众的腐蚀防护知识和全寿命成本意识。让公众、政府部门、企业家以及青年学生认识腐蚀危害与防腐蚀的重要性。
通过实施国家层面的腐蚀安全控制战略,我国将在腐蚀防护各领域全面提升腐蚀控制和管理水平,这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对我国创建新时期的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使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