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水环境腐蚀机理
淡水中金属的腐蚀主要是氧去极化的电化学腐蚀过程,通常是受阴极过程所控制。
阳极反应:Fe → Fe2+ + 2e-
阴极反应:O2 + 2H2O + 4e- → 4OH- (吸氧)
溶液中: Fe2+ + 2OH – → Fe﹙OH﹚2
进一步氧化: 4Fe﹙OH﹚2 + O2 + 2H2O → 4Fe﹙OH﹚2
氢氧化铁部分脱水成为铁锈:2Fe﹙OH﹚2-2H2O → Fe2O3·H2O
或 Fe﹙OH﹚2-H2O → FeOOH
2、海水环境腐蚀机理
同淡水中金属腐蚀机理一样,海水中金属的腐蚀也主要是氧去极化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它是腐蚀反应的控制性环节。在海水的 pH条件下,析氢反应的平衡电位约为-0.48V。Pb、Zn、Cu、Ag、Au等金属在海水中不会形成析氢腐蚀。Fe在pH=8.8,Cr在pH=10.9以内虽有可能进行析氢反应,其速度也是很缓慢的。海水中的阴极过程主要是氧去极化:O2 + 2H2O + 4e- →4OH-,反应平衡电位约为+0.75V。溶氧的还原反应在Cu、Ag、Ni等金属上比较容易进行,其次是Fe、Cr。在Sn、Al、Zn上过电位较大,反应进行困难。因此Cu、Ag、Ni只是在溶氧量低的情况下才比较稳定,而在海水中溶氧量高、流速大的场合腐蚀速度是不小的。
另外在含有大量H2S的缺氧海水中,也可能发生硫化氢的阴极去极化作用。Cu、Ni是易受硫化氢腐蚀的金属。Fe3+、Cu2+等高价的重金属离子也可促进阴极反应。当Cu2+ + 2e- → Cu的反应析出的铜沉积在铝等其它金属表面上将成为有效的阴极,因此海水中如含有0.1μg .g-1以上浓度的Cu2+离子,就不能使用铝合金。
另一方面,海水是典型的电解质,其电化学过程也必然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征:
(1) 海水腐蚀的阳极极化阻滞对于大多数金属(例如铁、钢、锌、铜等) 是很小的。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氯离子,氯离子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对氧化膜的渗透破坏作用以及对胶状保护膜的解胶破坏作用;比某些钝化剂更易吸附从而拟制钝化膜的形成和修复;氯离子还能在金属表面或薄的膜上吸附形成强电场,从金属中引出金属离子;氯离子能与金属易形成络合物,加速了金属的阳极溶解;氯络合物的水解进一步降低 pH。以上所有这些作用都能减少阳极极化阻滞,因此海水中的金属腐蚀速度相当大。根据这一原因,有人认为用提高阳极阻滞的方法来防止铁基合金的腐蚀是困难的,这一点和大气腐蚀有所区别。但是近年来对耐海水钢锈层分析表明,在钢中适当和适量的加入某些元素能形成致密、连续、粘附性好的锈层结构,提高了低合金钢的耐海水腐蚀性能。由于氯离子破坏钝化膜,所以不锈钢在海水中也遭受严重的局部腐蚀。只有极少数易钝化金属,如钛、锆、铌、钽等才能在海水中保持钝态,具有显著的阳极阻滞。
(2) 海水腐蚀的电阻性阻滞很小,异种金属的接触能造成显著的电偶腐蚀。海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在海水中异种金属接触所构成的腐蚀电池,其作用将更强烈,影响范围更远,如海船的青铜螺旋桨可引起远达数十米处的钢制船身的腐蚀。
(3) 在海水中由于钝化的局部破坏,很易发生点蚀和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在高流速的海水中,易产生冲击腐蚀和空蚀。